上一页|1|
/1页

主题:你的“底线”在哪里?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邓智仁

发表于2005-08-18
[center]你的“底线”在哪里?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邓智仁

http://www.fang.com 房地产门户-搜房 2005年07月28日09:58 北京现代商报  杨静
[/center]



第一印象


得知我近期采访了邓智仁,同行的朋友几乎都问了类似的问题:“他说话还是那么不顾忌吗”、“他脾气还是那么狂吗”、“他还是那么自信满满吗”,甚至“他还是那么不讨人喜欢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只能回答:“是的。”


这大概就是邓智仁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自信、狂傲、无所顾忌,而且不那么讨人喜欢。


邓智仁曾经说过,潘石屹是外表谦虚、内心自负,而他自己是外表自负、内心谦虚。


关于潘石屹的论断咱们暂且不谈,说到邓智仁“内心谦虚”,可能有很多人会一笑置之。但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下来,我却越来越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内心谦虚”的人。


是的,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与“公众印象”不同的邓智仁。


在邓智仁的采访者中,我也许是比较幸运的,在这次采访之前,虽然“邓智仁”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本尊”。以至于采访开始之前,邓智仁问我:“你进入房地产圈几年了?”当我回答五年的时候,他愕然:“为什么之前我没有见过你?”


由此想到当年流传甚广的关于邓智仁的一个说法,据说当利达行在北京如日中天的时候,邓智仁自我介绍的模式是:“我是邓智仁,你一定听说过我。”


我说自己“幸运”,就是因为之前的我,对邓智仁仅仅是“听说”而已。因此这次采访中,我能够从一个相对“新鲜”的视角去看他,用一种相对“空白”的状态去感受他,从而“得出”一个不同的邓智仁。


我不知道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起伏之后,今天重新回来的邓智仁确实有些不同了;还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起伏之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多少有些不同了,从而显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邓智仁。


对此,邓智仁这样说:“我还是那个我,不管失败还是成功,一直就是这样。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唉,我老实同你说,一个弱智儿,从一岁到十岁总会有长进,但改变不了他是弱智的事实。”


那么,仍然是这样一个“弱智”的市场,邓智仁为什么又回来了呢?


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说:“因为钱。”





“钱”字当头


邓智仁“杀”回北京的消息,立刻在业界引起不小的震荡,而关于他回来的原因,邓智仁的说法是,庄胜的老总盛情邀请,双方有长久的情义,以及对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开出的高价。
媒体更是用“情、义、利”来概括之。


但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对方答应了邓智仁的“高价”。


邓智仁自己也不讳言这一点。


邓智仁曾经说过:“只要开发商支付我们的前期费用,他的楼盘就可以起死回生。”他解释说,开发商愿意支付前期费用,代表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支付前期费用后,开发商就会采用顾问行开的药方,自然妙手回春。


而当年梁希森接手玫瑰园之后,曾想请邓智仁出山做顾问。面对这个“引诱”他来到北京,又让他“梦断”北京,拖垮了他的利达行的项目时,邓智仁说的是“给我1000万”。


邓智仁最终没有导演玫瑰园的起死回生,尽管业界都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梁希森“复兴”玫瑰园,手法异常简单实在,当时业界就有说法,如果再加上邓智仁的炒作功力,玫瑰园不得了。


究其原因,还是钱的问题。


换了其他人,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玫瑰园情结”。当初就是因为看上了玫瑰园,1992年底,42岁的邓智仁携带着他的利达行从香港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的辉煌时代——关于那个“时代”他的“辉煌”,众人皆知,毋庸细述。但也正是因为玫瑰园,邓智仁苦苦经营了多年的利达行宣布破产,同时还欠下6.5亿元的巨债,并背上了众多的“骂名”。


那么,无论如何,如果玫瑰园再次在邓智仁的手中“起死回生”,对他来说,不管是心理上、声誉上还是实际利益,都会是一个可观的补偿。相信多数人在这种时候都会选择在顾问费上做些让步,甚至只为了出一口气、证明自己可以做到。然而邓智仁没有。


没有给他1000万,邓智仁离开了玫瑰园,就此沉默三年。


真正的商人


邓智仁没有“玫瑰园情结”,对他而言,这是一桩生意,价钱没有谈拢就是没有谈拢。


因为邓智仁是一个真正的商人。


曾有开发商找到邓智仁,希望做一个全北京最昂贵、最有标志性的房地产项目,他说:“我想你找错人了,你应该找一个艺术家。我只会帮开发商赚钱。”


是的,本质上来说,邓智仁是一个“只会赚钱”的真正的商人。


当我们说到“真正的商人”的时候,并没有丝毫贬义。“在商言商”是古来明训,身在商场,就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商人,像商人那样做事,像商人那样想问题;而当每一个商人都这样做的时候,这个市场才是成熟的、规范的、完善的。


这就是为什么邓智仁认为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弱智”,“弱智”的直接表现就是商人不像商人,商场不像商场。


邓智仁多次在清华与复旦讲解有关CEO、EMBA、高级经理人等课程,最后做总结的时候他常常说:“你们是好学的,前途无量,你们听完我的课程,可能感觉很有好处。但是,事实会令你们很失望,因为这类课程首先你们老板要先来听,才明白房地产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们不会来学习的,因为他们对房地产投资的成与败在于关系够不够硬、银行能不能圈到钱、楼市是否兴旺及楼价是否上升。至于房地产的专业管理问题他们不想知道,也不想学。但是一个平庸的老板又设法判断协助他的左右手是对还是错。所以越高明的经理人越难找到好公司(老板)。”


所以他一再强调,要培养房地产人才,首先要从培养老板开始,培养高瞻远瞩的老板;又要从培养市场规范化开始,减小投机成分。说白了,就是培养真正的商人,真正的商场。


邓智仁甚至已经准备开始这样做了。重回北京之初,他的设想就是开设“邓氏”教程,以培训为主业,他说:“我要开始教老板。”教会老板不要再做艺术家、演员、哲学家、文化人、英雄,先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真正的商人。


但在庄胜的“高价”面前,邓智仁改变了主意,全程代理庄胜二期,打出引人注目的广告,“邓智仁重出江湖、招兵买马”。


重出江湖第一“回合”


7月24日,邓智仁重出江湖第一“回合”招兵买马,招聘65人,现场去了600多人!在从业机会众多的北京房地产市场,这样的招聘火爆场面实为少见。而相信其中有一多半人都是冲着邓智仁这个传奇的名字去的。


这边毫不留情地抨击北京房地产市场,从不讳言自己“不喜欢北京”;那边继续在这个市场上“兴风作浪”,轰轰烈烈地招兵买马,“这一次他将给北京地产带来什么?诚邀‘挑战者’加入这一激动人心的历程……”邓智仁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说明什么,其实关键在于怎么看。


你可以说邓智仁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抨击这个市场的同时又在其中大赚特赚。


也可以说他骨子里还是热的、赤诚的,尽管在这个市场上大赚特赚,但仍不掩饰他的痛心疾首。而他抨击的声音越大、言辞越激烈,越说明他对这个市场并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嫌弃,仍有热忱。


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的商人,骨子里仍然可以是热的、赤诚的。


事实上,那些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都是一些有个性、有真性情的人。因为商业领域和所有的领域一样,单纯去研究并遵循现成规律的人并不能在其中取得真正的成就。一个人,只有当他具有强烈的个性并影响撼动他周围的人和环境,当他切实地为这个领域增加了些什么,他才能取得成功。


换句话说,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功,都是由他自己定义的。


自定义“成功”


自己定义自己的成败,是邓智仁的一个重要信条。


有一趟邓智仁回香港,坐在一个出租车里跟司机聊天,谈起香港的楼价一直往下跌。这个司机就说很多名人变成负资产,又有某某人的生意破产了,很惨。


邓智仁说:“你怎么知道别人惨,可能别人以前坐劳斯莱斯,现在开丰田;以前住300多平方米的别墅,今天住100平方米的公寓;但是你以前在香港经济好的时间开出租车每月有八九千的收入,养家糊口;偶尔去内地旅游,但是今天只有六七千的收入,连休闲旅游的能力也没有了。究竟是这些名人惨还是你惨?”


他说:“你应关心的不是别人的成功与失败,而是你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司机听到这些话很愕然,问他是哪一位高人,邓智仁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就马上想起利达行。


邓智仁告诉司机,他现在也破产了,但他还是坐商务舱回香港,虽然没有劳斯莱斯来接,但是还是很舒服地坐在出租车后面欣赏风景,入住的是四星级酒店。其实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根本与你无关,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经历。


回顾自己经历的种种起伏跌宕,邓智仁说:“我个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经历,无论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快乐,最后还是化为乌有。今天来看,我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已经可以抵过别人几生的经历,所以我认为自己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到临老临终时回顾自己,没有白白浪费。只要能感觉到这一生多姿多彩,不论酸甜苦辣,也是值得回味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邓智仁是一个“谦虚”的人,在他内心深处,他对人、对事、对自己、对人生的要求都是平易的、谦和的,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好高骛远的自我鞭策,没有轰轰烈烈的雄心壮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其实是一个不在意也不计较的人。


只有在内心深处不在意不计较,他才能真真实实地做一个商人,才能无所顾忌地想说就说,才能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邓智仁自己常说:“我已拥有高超的免疫能力,能抵御一切外来的攻击,日子永远过得好。”


这种免疫力,其实就是他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谦虚。


人物小传


1950年11月生,香港人。


1984年以贷款港元1.2万成立香港利达行房地产代理公司。


1990年成立香港利达行投资公司,专管外汇、期货、股票业务。


1992年利达行房地产成为全港最庞大之物业代理机构,员工500人,在港分行50间,另中国台湾、美国、澳洲设有分公司。利达行投资公司也成为全港最大外汇交易商之一,员工1500人。


1993年初投资北京玫瑰园别墅。


1993年底成立北京利达行房地产咨询公司,员工达500人。


1996年香港利达行被债权人香港至祥公司兼吞。


1997年北京利达行及玫瑰园无偿转让给陆苍先生。


1997年中玫瑰园被法院查封。


1998年代表香港至祥入股现代城并策划现代城之销售工作。


1999年3月受聘为万博苑之总顾问。


1999年8月受聘为中银建置业有限公司总顾问。


1999年10月受聘为中国第一商城总顾问。


2000年7月至2003年5月任北京信达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主持70多个项目的前期策划与销售,包括大型项目如北京金融街核心区的前期策划。


2003年6月受聘北京庄胜集团总顾问。


2004年2月受聘四川博览置业有限公司顾问后转总经理。


2005年3月任邓与周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邓智仁妙语录


●房地产开发投资就像爬山一样,大家拼命往上爬,看不见危险,当你发现悬崖已在眼前的时候,想停下来已经晚了,后面的人已经将你推下去。


●房屋的使用期限是几十年,所以当开发商宣传他们的房屋是时尚、高科技的时候,就等于说他们的房屋过了五年就过时了。


●在一个企业里,最了解内部问题的肯定是老板本人而不是外聘的一些企业顾问管理公司,除非领导层只想“借刀杀人”(裁员),避免个人感情因素。


●这公司什么问题都没有,员工也很称职,只有一个人有问题,应该被开除,那个人就是你。(邓智仁曾对中国第一商城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苏增信这样说。)


●效率与焦虑是两码事。 


●我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你如何从零到坐劳斯莱斯,办法就是埋头苦干。


你的“底线”在哪里?


写下“邓智仁是一个内心谦虚”的人的时候,很是有些踌躇,因为他的狂傲、自信、敢说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与整个业界的观点唱反调,实在有点让人忐忑。


但完成了这篇访谈之后,我仍然坚持要说,邓智仁是一个内心谦虚的人。


内心骄傲的人也许可以创业,也许会取得成功,但绝不能像邓智仁这样屡败屡战,数番重出江湖。


此番重出江湖,他也曾经和自己讨价还价,他反问自己:在1984年我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屁股债外),没经验、没背景、没关系、没金钱,我凭借着借回来的一万两千元创造利达行集团。今天我什么都有了,反而对创业犹豫不决,为什么?


很明显,事业是逼出来的。所以有高深的学问,有好的家庭环境出身的人,往往不能创造奇迹,因为他们机会成本太高了。所以邓智仁对自己说,必须克服惰性(人生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拿出勇气,再创业!


其实所谓“机会成本”的高低,说白了就是一个“底线”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底线”,而往往是底线越低的人,成功的几率反而越大。


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刘邦和项羽:刘邦是混混,他的底线很低,就是他自己,只要自己还在,永远可以重来;项羽是贵族,他的底线很高,因此乌江自刎,“不肯过江东”;而刘邦屡战屡败,却得了天下。


而这两个人表现在待人接物上,项羽是彬彬有礼、礼贤下士,刘邦则甚是无礼,动辄破口大骂。这似乎也就是邓智仁所说的“外表谦虚、内心自负”与“外表自负、内心谦虚”的关系。


所以无论是投身商界,还是从事别的事业,如果想要获得成功,都应该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将之放低再放低,用一种“内心谦虚”的态度,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发表于2005-08-18
值得尊敬。
发表于2005-08-19
不知道这次重会北京又会带来什么新东西
发表于2005-08-19
人生有很多起伏,像您这样经过这么多波折的人,面对困难时,会勇于挑战.真是很佩服,希望您这次可以成功!!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