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单大伟 做中国地产界的头号知道分子

发表于2005-08-12
新周刊   胡赳赳

[导语] 这个机智、口吐狂言的33岁的年轻人,一个没有秘书的秘书长,也许正像被冯仑所预言的:对地产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有三个,单大伟将是其中之一。

    33岁的单大伟被媒体称之为“中国地产界的最大知情人”,原因只有一个:他策划、创意的“中国住交会”(CIHAF)已经举办6年了,这个“房地产人民公社年终大集”的主脑让人惊悉他的力量在于第六届住交会从“深圳”移师“上海”,从而让那几天各地的地产界变成了空城,平时难得一见的老总都能在住交会上很容易地碰见,而天津顺驰的孙宏斌干脆将公司内部会议移到上海来看。有媒体事后惊呼,住交会离开深圳给当地的会展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2亿元。
    有人给住交会算了笔帐:住交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展览规模为四万六千平米,超过法国嘎纳地产节(MIPIM)的两倍多,接待市长代表团140多家,参展企业290多家,前来参观的专业开发商一万多家、四万多人,报道的媒体记者1500多人。两天半的住交会,产值过亿。
    这一串数字后面隐藏的神秘人物就是单大伟,他使用四部手机,四部手机同一品牌,他自言熟悉的东西不会轻易更改,即便合作伙伴也是如此,哪怕收费比别人贵一点,一旦用顺手了,也舍不得换。他没有秘书,因为秘书无法应付他突然性的要见某个人,而且他脑子里装的人和事太多了,他的手机里储存的1000多个号码都是他的朋友,秘书根本无从替他打理,再说,他自己就干的是“秘书”的工作--住交会的秘书长。
    单大伟能让人联系起一个外国人:胡润。二者同样都是“小伙子”,同样与富豪打交道,胡润的产品是造榜,单大伟则是造奖,不仅造奖,还造巨型的交流平台,这个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地产节在单大伟手里,期待着被变为“亚洲地产节”、“世界地产节”,他对此充满信心:“因为有这个需求,亚洲和世界最大的地产市场在中国。”
    单大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地产界的胡润,如果说富豪榜上的名单中有40%以上是开发商的统计属实的话,那么单大伟认识中国将近一半的富豪就此言非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与单大伟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咖啡厅交流时,他刚指着一个走过去的人说这是某某某,一个官员的名字,过不久,另一个人迎面过来跟他热情地握手,交换名片时发现原来是合生创展集团的北京领军者陈长缨,地产界炙手可热的创造年销售额30个亿的人物。
    单大伟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却掌握着地产界最重要的主流出口“住交会”,他的智慧可谓用迸发式来形容,他的语速要明显快于一般人。他在说话时会不断提到交谈者的名字,你得适应他将名字当作逗号来使用,并享受着这份亲切。他声明做事情最怕的是激情丧失,如果这样,“那就是我失败的时候”。

    没有秘书的秘书长
    在北京的短短几天时间内,他平均每天要见十多个人,这个秘书长够忙的,但忙得也有成果:谈成的生意有两单,一单是合伙开公司,另一单是投资地产媒体。
    他常将崔健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是一个不相信神灵的有神论者。”可见他不信邪,却相信辩证关系。他很机智,口吐狂言“情商最高”,见识他的“情商”是在向别人介绍他是“优博”展览公司的老总时,他轻声补充道:“对,我们是优博展览集团。”
    事后问他:“你为什么要强调是集团呢,公司和集团不一样吗?”
    回答是:“集团显示的形象和实力不一样,集团对内部员工也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些。”
    “优博”取自“最优秀的博览”之意,住交会秘书长一职并非官衔和协会衔,因为住交会正是“优博”展览集团的“创举”,是优博的一个品牌项目,所以这个秘书长没有行政级别的待遇,但却真正能发挥秘书长的组织作用。
    有一次朋友让他介绍一个熟人认识时,单大伟幽了一默:“大家换了名片不就知道了吗?”谁都没有发现,单大伟是因为忘记了熟人的名字才这样说的,这是典型的单大伟式的机智。
    有很多人对他影响很大,以“地产思想家”自居的万通地产联席主席冯仑就是其中一个,他曾预言说:对地产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有三个,单大伟将是其中之一。那时住交会还没有现在这么火,当单大伟在网上看到了这句话时,顿生知遇之感,“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一下子被人承认了,感觉精神增加百倍,在我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冯仑的话击中了我。”
    当时的单大伟和冯仑只是认识,并不熟识,一个已是业界有名的大亨,一个还是初出茅庐的展会服务商。而现在,“单秘书长”终于坐上了属于自己的那把交椅,并且和“冯主席”成为相交甚欢的好朋友。
    很多媒体、很多机构把单大伟作为地产界的资深人士来看了,经常援引他的发言和话语,但他似乎很清醒:“我是专业的会展公司,我不做开发商。”
有人找到他,愿意跟他合作投资房地产,但都被他谢绝了,“我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不好判断,所以就不做。”
    “要是有些一看就是稳赚的房地产投资项目呢,你也不做?白白浪费机会?”
    单大伟露出了笑容,他的睿智开始显露在那张干净、斯文而略显年轻的脸上了:“人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贪婪。贪婪是如何造成的?就是因为他不懂还去做的事。我做的是会展业,看起来给房地产业搭台唱戏,但还是隔行如隔山,看起来稳赚的事,做起来却一定也有风险。”

    4部手机
    作为“天生生意狂”的单大伟在踏入社会时就感觉到“怀才不遇”,这个11岁就随父母离开山东老家而“转战”深圳的孩子觉得人生应该有另一种滋味。
    从国营企业下海的单大伟很快赚够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成为百万富翁,在深圳那个九十年代初的淘金热潮里,只要勤奋、热情,机遇总是遍地开花。单大伟早期的职业说得好听些是做过医药销售和艺术品经纪人,说得不好听是贩卖过药材和字画,由于回扣和提成比较高的缘故,他几乎是轻而易举的淘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成为同时代中最早用上手机的那一批人。
    “你为什么不在医药和艺术品行业里做下去呢?”
    “那些行业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当时还不太具备,只是爱好。艺术品行业不是每一单都能赚的,我也买过假古董,也赔过。”单大伟至今仍热爱收藏,是深圳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他最为珍惜的一件收藏品是一尊唐代佛陀。
    “我相信佛教,但不是佛教徒,我相信因果,信佛使我有所寄托,有所敬畏。”单大伟说前年曾到五台山许下大愿,希望上海住交会能红火、宏大。结果如他所愿,上海住交会火爆得超出他预料。上海住交会一结束,他就嘱托恰巧要去五台山上香的朋友,替他去还愿,他也准备近期抽时间去上香还愿。
“我们看到的事物永远只是一半,不可能看到全部的本质,所以对事情要心存敬畏。”单大伟从早期的下海,一步步到如今经营企业,将优博国际展览集团开了6家分公司,涉猎各领域,2003年承办“全球脑库论坛”更是邀请了7位国际政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列席,成为一时媒体关注的焦点。
    从拥有1部手机,到如今4部手机连环打,单大伟笑言,其中1个手机已坏了,另1个放在车上,随身一般都带着2个手机,如果将这些手机的号码和通话完整记录下来,也许就能勾出单大伟完整的经历。他经常即兴地使用手机与朋友们交流,似乎有事没事打个电话,便是他日常的常备不懈的工作。
    有时候单大伟也会关机,他经常从深圳过关去香港,第一目的是去香港看电影,因为香港能够更先一步的看到好莱坞大片,他很喜欢香港电影院的品质;第二目的才是购物。在看电影的时候,他会关掉手机。“我非常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他的所有电影我几乎都看过。”他最近一次看电影是在上海,跟一个朋友一起看《功夫》。

    成功“逼”字诀
    年纪轻轻的单大伟有足够的自信,他与QQ的创始人马化腾是深圳的两个新锐代表。单希望自己能达到的状态是淡定自若,“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他评价自己的个性:张扬、冒险、执着。
    单大伟的个人品牌随着住交会的成功而水涨船高,但他以为还没到谈论身价的时候,对于财富,在他赚第一个100万时已经体验到其好处,并不是钱越多越开心,而是钱越多越没有感觉,真正的好处是钱能让自己处于身心自由的状态,想去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实现自己的想法,而赚钱多少并不是目标。
单大伟说,如果不做住交会了,他的理想是拍个电影、盖个大庙、办所学校,做一些与慈善相关的事情。面对不太相信的人,他认真说到:“你别不相信,以为是随口一说,我考虑了很久了,一旦条件成熟,我就会认真去履行的。”
    住交会的成功并非偶然和运气,而是被生生“逼”出来的。
    “这个逼有两层解释,一个是自己逼自己,把心力逼到极致;另一个逼就是受同行排挤,只好寻求差异化。”单大伟第一次透露了成功的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内幕。
    最初单大伟的发展是想做覆盖深圳的住交会,提供区域性的常规展会,但偏偏没有“门路”,展会报批等等手续遇到麻烦,深圳有一家房地产主管部门的事业单位垄断了与地产有关的展览,他很难进入这个门槛。地方性的展会做不了,他只好做成全国的,这是为“一逼”。
    本来在深圳连续五届成功举办的全国性住交会,再次面临着同行的竞争和压力,在深圳隐隐有不许可办和办不下去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他才转移大本营,被逼跳出圈外,移师上海,没想到反而搏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次把他逼成了全国性质的住交会,第二次把他从深圳逼到了上海,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大的影响力。
    单大伟跟住交会的舞会并未停止,起初是他一个人跳,现在已经是应合者众,媒体、开发商、城市市长纷纷加入进来。“今年住交会的主题将在节能、节地和环保上做文章,住交会应该跟房产业发展的趋势吻合,向房地产发展的规律靠拢。”
    住交会的舞会在99年第一次奏响时,单大伟赚了200万,分给了他的合作伙伴100万。但合作伙伴还不满意,认为自己也能做,于是找各部门报批下一届、争取各种支持,但合作伙伴的“单干”使得上级单位不放心,最后住交会的项目还是落回到他手上,合作伙伴被自动淘汰了。这是他引以为撼的一次“决裂”。
    单大伟突然冒出来一句粤语:“牙齿当金使。”他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小时候父亲对他说过:“人无诚信而无立足之地。”母亲对他说过:“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广交朋友。”纵观单大伟的种种成功之处,的确是这几句话的写照。
    工作是一种享受吗?“谈不上,工作是我的责任。”一身黑色中山装、刚刚作为颁奖嘉宾参加完一个活动的单大伟坐在对面说了一句蜘蛛侠式的酷酷的话:“能力越大,就感到责任越大。”

附文:
面对面
单大伟:财富使我获得自由
《新周刊》:你对房地产业的预测?
单大伟:从2005年开始,强者越强,大的品牌公司和大的规模公司会优势突显,进一步扩大份额,厚积而薄发。房地产公司将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的打造,房地产领域内的创新会迈出比较大的步伐,这可能会是2005年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会朝着房地产节能、节地、绿色的方向发展。

《新周刊》:有人“唱衰”房地产,说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一样,也会迎来一个降价时代,你怎么看?
单大伟:我不太赞成这个观点,虽然二手房市场会是一个趋势,随着二手房的规范完善,二手房交易会呈现井喷的状态,但是一些品牌企业的产品注重品质,也会占有适中的利润,但总的说来房地产利润非常可观,房地产行业增长的速度不会减慢,短期内会是土地收缩和制约,反过来会淘汰出局一些企业,这正有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的发展。房地产有自己的不动产的规律,它是稀缺资源,跟汽车不一样,所以我看好房地产行业。

《新周刊》:平民如何才能买得起房?
单大伟: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提高平民的收入,使之变为富人才能买得起房;其二是国家出台一系列廉租房制度使平民先能租住得起房。政策调整加大针对中低收入者的开发和供应量也是一种补偿办法。

《新周刊》:2005年房价看涨吗?
单大伟:房价会是平稳的增长,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增长幅度会略微减缓。房价合不合理,要看成交,要看供求的市场关系。消费者“卖帐”的就是合理的,房地产是不动产的投资,房价一是要看市场的手,另外受政府的调控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始终要解决的命题是农民住房和就业问题,讨论房价合不合理没有意义,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和面对这个现实,即第一轮房地产的开发决定了房子是给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住的。拆迁量和空置率是供需关系的重要指标,拆迁量大市场需求就强劲,空置率高则说明供大于求,现在这两方面问题都存在,但它们还不是绝对指标,房地产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涨跌关系、成交量和期望值决定着供需关系,如果房价还往上走、成交量继续增加,就是旺市的表现。

《新周刊》:都认为房地产业是暴利行业,你如何看待?
单大伟:早期房地产企业获得利润比其它行业丰厚一些,但行业是要回归本性的,房地产行业对资金的占有量是非常大的,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挣钱一些,但是别忘了,资本向来是逐利的,当一个行业有超额利润时,大量资本会进入,从而稀释了这种利润空间,实际上暴利是一个假象,它会增加行业投资的风险。

《新周刊》:作为三十而富的族群,你的财富焦虑感?
单大伟:财富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财富使我获得自由,延展自由度和个人空间,同时带来一种荣誉感,财富对我来讲,不会是越多快乐越多,反而是深深坠入一种怪圈,财富增多并没有让生活快乐起来,反而是越来越忙。在个人理财上,我也没有特别的计划,要看机遇,也进行不动产投资,买写字楼、买物业之类的,但不会涉足房地产开发。


人物圆桌
冯仑(万通董事局主席)
我跟单大伟大概五六年前就有接触,他有两个特别大的特点,一是特别的谦和,和所有的人都采取较低的姿态来协助大家,古人讲“善处下则驭上”。单大伟对开发商、媒体、政府都非常地配合、积极,给予别人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以帮助,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回馈。他的第二个特点是有韧性,能长久地坚持下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他的同龄人中很少见到这样的个性,一般的这个年龄层的人都勤于“处上”,而忘了从细节做起。另外,单大伟的商人的本能和直觉比较好,他比较果断、比较大气,不拘泥于小事之中,我说过他会成为地产界有影响的人之一,但多数人没能意识到,他应该比一些开发商更有影响。最令我感动的是,在住交会之前,他会专门到京跑一圈,一家一家地拜访开发商,一家一家地见面征求意见,在住交会之后,他也要跑一圈,一家一家地总结、一家一家地反馈,这很难得。

顾云昌(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
单大伟抓住了很好的一个点,看到了房地产发展的空间,抓住的机遇很好。其实住交会也在慢慢转轨,由房展会买房卖房的形态转变成了非买卖的交易,变成了房地产业内人士交流、互动、商务的平台,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是很长的,不可能一家通吃,住交会也在变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说明房地产的交流完全可以建立在更好的平台上。

肖勇(搜房网副总裁、总经理)
单大伟是个敢想敢干、精力充沛的人,他身上有种一往无前的气质,当年策划住交会时,基础只是深圳的一个展会,一屋子人海阔天空的狂想,跟单大伟将他的气质感染给合作者是密不可分的。圈内评价他是“资源整合商”,善于发掘共同需求,让大家走到一起。业内王志纲曾说他是“无知者无畏”。他在做住交会之前仅仅做过贸易、做过演唱会、做过活动,但当时他既不懂展会、也不懂传媒、也不懂地产,可以说连王石、冯仑是谁都不知道,第一届之后,就整合了庞大的资源。他为人比较热情大方、自信、执着,有时候还透着自负,但更多的是谦卑,听取客户、朋友的想法,把别人的智慧变成公司的智慧。由于住交会的快速启动、快速发展,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需要有人“补台”、“扫尾”,从这一点来说,他有时又是有争议的人物,有些人也用挑剔的眼光看他。

许洋(SOHO中国副总裁、SOHO小报主编)
单大伟是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他在智力上、学识上、对地产熟悉的程度上都不是最优秀的,但中国现在认这个,反而是知识分子干不成事。他的热情、他的敏感度、他的务实都是难得的。中国目前还是不太承认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做事的方式。比如说单大伟做事不是一个很严格的商业合同的合作,有时候没有合同,凭借信任感,你不会坑我,我不会坑你的态度,可能会先做事、后付账等等。再比如说他需要某个老总来捧场时,他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你回报,他把你的付出和回报都考虑清楚了,中国人很讲这个,这种合作模式很有中国特色。一种合作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合作是一次性的,不会长久;另一种是一板一眼的,海归式的非常专业和琐碎、抠细节;再一种就是单大伟式的,合作双方有一种默栔,遵守一种潜规则。狂欢式的商业现场需要热情、仗义的人,在中国,商业环境下的业态其实江湖味还是比较浓,中国人的感情因素是很重的,主动去做的人比被动执行合同的人更容易博得好感。
上一页|1|
/1页